內容簡介 | Disc 1- 第六~八集
第六集(一粒米打造新世界,水稻基因研究)
隨著分子生物學及基因轉殖技術的進步,未來的水稻不但可以用來製藥或生產疫苗,也可以添加營養成份,大大提高了稻米的經濟價值──稻米也可以當珍珠賣!
第七集(人類與病毒的拉鋸戰--sars經驗)
重返2003年,看當時研究人員是如何跟病毒搏鬥,解構SARS病毒。
第八集(人造螢光蠶:基因工程揭密)
桿狀病毒是種只會感染昆蟲的微生物,它的某些特性,使得桿狀病毒成為生產蛋白的重要工具,中研院分生所團隊,透過基因工程技術,讓經過基因剪接的桿狀病毒,使得蠶寶寶能夠生產出高價的基因工程蛋白。..
Disc 2 - 第九~十一集
第九集(消失的海岸線:鱟知鱟覺)
原本住在潮間帶上的動物們因為少了棲身之所,漸漸消失﹔綿延的海岸線也不見了﹔島上的居民曾經戲浪的海灘也消失無蹤。唯一知情的,就是4億年來一直默默觀察的鱟…
第十集(植物抗逆境研究--番茄抗寒實錄)
探討由一種不起眼的雜草─"阿拉伯芥"的抗凍基因轉植番茄,開啟番茄抗逆基因研究
第十一集(台灣南島語言的奧秘)
不論從語言類型的多樣性、語言差異的懸殊、以及語言存古的特徵,台灣南島語的重要性,已被國際學術界所公認。本集節目將帶領領略這個在台灣島上呼嘯最久聲音,不同凡響的美麗。
Disc 3 - 第十二~十四集
第十二集(大地的脈動-台北盆地的隱形殺手)
本集節目將由中研院地球所的台北都會地震研究出發,帶領觀眾認識台北盆地地質特性、潛在斷層及震波放大效應,了解中研院和中央氣象局在台北佈下嚴密的地網,蒐集大地波動的蛛絲馬跡,尋求可能的避震之道?
第十三集(永續經營的藍色寶盒-墾丁珊瑚礁生態)
忠實呈現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鄭明修博士和一群墾丁在地人的努力,透過他們搶救墾丁珊瑚礁海域的辛苦過程,放眼台灣理應倍受重視的海洋文化。除了呈現海洋環境科學普查與研究的重要性之外,也突顯出人類該如何與生存環境和平共處、互利共生這個普世價值。
第十四集(顛覆古典物理學-奈米超能力)
科學家們說透過「奈米」的加持,金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抗癌英雄; 因為有它,我們得以透視人體細胞深處。可是奈米到底是什麼?它是一種元素?是一種物質?還是…它是一種米? 透過本集深入淺出的節目內容,讓我們來透視奈米世界,一起了解它與眾不同之處,及奈米為世界帶來的改變。
Disc 4 - 第十五~十八集
第十五集(舞動旋臂的星系)
我們地球所處的銀河系也是螺旋狀的星系。在可觀測的宇宙裡有上百億個星系,不少星系的模樣就像銀河系般,有個美麗的螺旋結構,這類星系是怎麼形成?運動?維持她舞動的旋臂?本集節目將帶領觀眾從銀河系來認識螺旋星系,並藉由林家翹與徐遐生提出的密度波理論、以及中研院天文所的星系電腦模擬,進一步探究那舞動的旋臂,如何在星空調色盤上,持續揮灑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圖畫。
第十六集(奈米鑽石的另類價值)
科學家不斷研發的過程中,切割鑽石所留下的鑽石碎屑,在經過特殊的奈米化處理後,由於奈米鑽石對蛋白質超強吸附力的特性,未來可望在生物醫學的檢測扮演重要角色。它改變的不只是人們對於鑽石的想像與看法,更重要的是,這門開發中的技術,也是我國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相當令人振奮與具有發展潛力的一個成果。
第十七集(彗星:太陽系古老化石)
彗星,長久以來被視為災難降臨的惡兆。事實上,這規模如城市大小,是太陽系家族存留最古的化石。地球海水的由來、生命萬物的繁衍、恐龍的大滅絕、太陽系的形成,都與彗星有關。本集節目將介紹天文學家們如何拼湊出彗星鎖在冰庫裡的古老身世之謎。
第十八集(數位化漢字)
中國人使用漢字的歷史已有數千年,在西方科技文明的衝擊下,始於圖像的漢字該如何與電腦計算機並存共容?中研院資訊所的科學家,不但建構漢字在電腦世界立足的知識體系,也發掘出自身與文化間密不可分的情感...
<摘錄自媒體封面或內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