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館藏查詢
他校館藏
  
語文文學類  >  中國各種文學  >  散文:隨筆、日記  >  
   系統號碼219984
   書刊名離別賦
   主要著者張輝誠
   出版項臺北市 : 時報文化, 民94
   索書號855 8762
   叢書名新人間; 90
   
     分享▼ 
網站搜尋           

 資料類型狀態應還日期預約人數館藏地索書號條碼號
找書圖書在架上0總館
中文圖書區
855 8762 2005C207767

內容簡介由時報出版,張輝誠著作的《離別賦》。本書作者畢業於師大國文系,現為博士班研究生,並任教於中山女高,作品曾獲得時報文學獎及全國學生文學獎。

《離別賦》是張輝誠第一本作品,這是一本離別之書。

離別可以是揮揮衣袖,辭別雲彩,也可以是送君千里路,終需一別。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告別之後,總以為會有相見的一天,心中便不會如斯傷感。然而,如果知道這一次分手,即是永別,面對十多年累積的感情,面對血濃於水的父親,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心情來執筆呢?

作者藉由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將父親的身影囑託在鉛字之上,父親的樣態和容貌,在翻頁之後重新甦活,說過的話,言猶在耳,開卷首篇〈最初的告誡〉,道盡了父親的為人家訓,結尾的〈最後的叮嚀〉,則是篇章之間兒子的告白,全書夾在父子的話語之中,父親以理,兒子訴情,情理交融間,父親和人子的形象也逐漸飽滿,因而立體,躍於書本之外,這是散文的結構之功。

書寫死亡,最怕是哭天搶地,原本凝斂的感情和文氣,都會付諸流水,作者顯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下筆處多有含蓄,敘事鋪陳皆盡用心,到了最後數段,原本懷舊的場景拉回現代,鏡頭移至病榻之前,寥寥數語,便能打動人心。

書寫父親,我們不免會想到張大春的小說《聆聽父親》,將兩者拿來相比,的確能覷得一些端倪,兩人的父親都身處病床,都沾染了戰爭的空氣,當父親的生命漸漸消逝,忽然感覺到時空下陷,自己的生命也被拉扯其中,因而產生張力,張大春藉由書寫家族史,重新以另一種角度認識眼前的父親,他在第五章〈死者〉中寫著:「每當意識到眼前的父親並不是我所熟知的父親的時候,我總會立刻想起那個死在遠方的朋友。」

張輝誠在〈從軍考〉寫了:「父親過世之後,出於一種懺悔補咎的心情,我開始對父親存在過的時空、事件產生興趣。… …,試圖去逼近他真實的人生,從而知曉他一生的喜悲哀酸,究竟如何形狀。」

同樣都有為父親立傳的企圖,前者架構在一個時代中,而後者則是遷附於生活的點滴上,《聆聽父親》的舞台氣勢龐大,而《離別賦》則是在一顆水滴之中,以父親的身影,折射出上一個時代的景象。小說和散文針對父親的命題,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如果說閱讀《離別賦》有什麼要注意的事,筆者建議該找一處僻靜無人的房間,以防五內俱動,鼻酸眼濕,讀到流淚處,儘可放聲痛哭。

〈本內容簡介由元智電子報小記者黃建文撰寫〉

讀者書評

尚無書評,

相關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Copyright © 2007 元智大學(Yuan Ze University) ‧ 桃園縣中壢市 320 遠東路135號 ‧ (03)463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