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緩慢的樂趣為什麼消失了?從前那些閒晃的人都到哪兒去了呢?
由皇冠出版,米蘭.昆德拉著作的《緩慢》,本書作者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著有小說:《玩笑》、《身分》、、《生活在他方》、《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緩慢》等;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及《被背叛的遺囑》。
初閱米蘭.昆德拉的《緩慢》之後,我第一個浮起的疑問是:「這篇小說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當你試著去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能夠漸漸的掌握這本小說的架構、語言風格和敘事腔調,一般以為一本小說起自於第一個字,可是這樣的閱讀經驗並不適用於此。
本書開始,作者和妻子開車在公路網上,因為後方來車的不耐,聊到了速度的狂迷,人們在高速的一瞬間,割離了過去和未來,從連續的時間中抽離,這個時候人們不會感到恐懼,因為恐懼遠在未來的座標上,但速度早已擺脫了時間軸。這裡讀起來像是一篇序言,文體也近似於散文,然而隨著頁數推進,作者提起了維旺.德農的中篇小說《沒有明天》,從遙遠的十八世紀和享樂主義開始談起,至此,鏡頭漸漸淡入,完全不露痕跡。
也就是因為米蘭.昆德拉使用這樣的寫法,使他得以自由進出在自己的小說中,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也添增了作者的評論和現身說法,使得這篇小說在某種層面上來看,像是「幕後看電影」一般,讓我們不時聽到導演的觀點,這樣的藝術形式雖然可能會破壞小說敘事的流暢,甚至會轉移核心焦點,但是只要作者控制的恰到好處,反而能透露出另一種風格和閱讀趣味。
《緩慢》相對於昆德拉從前的作品《玩笑》、《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來說,並沒有龐大的小說架構,不到一百六十頁的篇幅,卻有五十一個小章節,輕薄短小,可以不拘時地的閱讀。儘管作者沒有刻意經營結構,但是段落的銜接和出入,都能符合作者的預期,使得整部作品都有連貫的一致性,也就是說,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只適用在這本小說之中,走出了小說,或是挪移到其他的小說中,效果將大大降低,這也這一本小說之所以有價值的緣故。
最後,人物角色的部分。《緩慢》在布置上非常像是舞台劇,人物角色也像舞台上的角色,帶有刻意誇飾的戲劇效果,米蘭.昆德拉深諳角色內在和外在的衝突幽默,以作者描寫人物的句子為例:「捷克學者做了一個若有似無的推卻手勢,好讓人看見他的謙遜。」書中常常有類似的表達方式,常常令讀者會心一笑。
全書由十八世紀和二十世紀兩個故事相互對照,十八世紀談的是生活節奏和緩慢,二十世紀則是隱私和人物的舞者性格,綜觀全書,並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真正的主角,往往筆鋒一轉,鎂光燈一照,角色就像舞台前跨進一步,盡情表現出他的人生,原本相互衝突和矛盾的人物,最後則是因為相同的性格,而產生最大的反諷。
如果沒有看過米蘭.昆德拉的作品,《緩慢》絕對是一本極好的入門書,如果已經看過這本作品的人,我想對你的建議是:「再看一遍吧。」
〈本內容簡介由元智電子報小記者黃建文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