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近四十年來,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提昇似乎是知識投資與關係發展交織並進,運用『產業網路』開發『技術知識』,以拓展新『經營疆域』的故事。以往對台灣產業網路運作圖像的描繪,多強調經濟資源交換的社會連帶化。「人情關係到底能否牽成廠商間的合作?」是本書的焦點議題。電裝品、縫紉機、監視器、光碟機、半導體、鋼鐵業和醫療業等七個產業的個案分析,讓我們深一層地思考人情授受背後的機制和條件。人情關係之可以牽成組織間的合作,是在特定的技術、產業環境和資本門檻的條件下進行的。組織的效率、績效、生存與永續等本質,主導著它的行動選擇。社會關係是基於企業運作利害的考量,刻意經營發展出來的風險管理策略。就產業網路的形成而言,組織的邏輯有主導的力量,只有在不違背組織邏輯之下,社會連帶始有運作的空間。因而我們認為,網路的運作效率取決於互信互賴的長期利益關係,以及共同語言、共同思維的溝通媒介,這些都有賴管理者靠努力與實力去實現,人情關係祇是其中的一個表徵罷了。
(敦煌書局提供) |